• 加入收藏
  • English

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教育史论坛圆满落幕

发布时间:2012-11-22 浏览次数:107



  2012年11月7日—8日,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“鉴古知今的教育史研究: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教育史论坛”在“初冬如春”、素有中国最美校园之称的厦门大学隆重举行。来自台湾师范大学、台湾政治大学、台湾东华大学、台北市立教育大学、台湾新竹教育大学、澳门中华教育会、澳门大学、澳门理工学院、香港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河北大学、湖南大学、西南大学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数十家高校、科研单位及杂志社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。论坛以“鉴古知今”为主题,收录论文80多篇,涵盖中国教育史、外国教育史、科举考试史及其他专题教育史研究成果。
      11月7日上午,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教授主持了开幕式。首先由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致欢迎词,对论坛的举办给予热烈祝贺,对各位专家、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并对教育史发展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。其次,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致开幕辞,他从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关系出发,阐述了教育史研究的当代价值,认为“鉴古方能知今,知今亦能通古”,历史与现实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,鉴古知今是教育史研究的永恒价值。此外,致开幕词的领导和专家还有: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愚文教授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张斌贤先生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先生。
      开幕式结束后,进入论坛主题报告阶段,该阶段分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两个部分。在7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上,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丁钢教授、浙江大学教授田正平教授(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名誉理事长)、香港大学白杰瑞教授、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、澳门中华教育会刘羡冰女士、台湾政治大学吴政达教授分别作了《别样的历史叙事: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》、《清末废科举、兴学堂的另一类解读——〈朱峙三日记〉(1893-1919)阅读札记》、《近三十年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步回顾》、《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》、《抗日时期澳门教育的光辉一页》、《台湾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师资培育政策之分析(1994-2011年)》的主题报告。
      7日下午进行分会场发言报告,报告按中国教育史研究专题、外国教育史研究专题、科举考试史研究专题及其他教育史研究专题设4个分会场,各位学者畅所欲言,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。8日上午,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愚文教授、浙江大学单中惠教授、澳门大学张伟保教授、厦门大学张亚群教授、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、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延续了大会主题报告,并举行了闭幕仪式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论坛基本实现了会前设想的“规模适度,重在层次”目标,每半场报告都基本是由大陆与台港澳学者搭配主持,且为每一位论文被收录者提供了发言演讲的机会,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赞同。
      中华教育思想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需要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乃至海外学者共同努力方能将此项研究推向深入。当前,教育史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支柱学科之一,“论丛史出”的学术逻辑凸显教育史研究的现实和理论价值。海峡两岸暨香港、澳门教育史论坛是由澳门大学、台湾师范大学和大陆具有教育史博士点的四所“985工程”大学的教育学院或研究院每年召开的高层次系列学术研讨会。该论坛的连续举办,是教育史研究不断深入的需要,更是教育史学界前辈和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。它不仅是教育史学界开展学术交流的盛会,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,更是拓宽学术视野和传递学术传统的重要渠道。
      在闭幕式中,刘海峰教授用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形容本次论坛的短暂而精彩,并将主办下一届论坛的接力棒交到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手中。此外,大会还组织安排了参观集美“中华教育园”活动,对中国唯一将中国教育史化为现实景观的主题公园,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论坛在轻松愉悦的行程中圆满落幕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田书清



来源:http://210.34.0.197/html/xsdt_View_1944.html